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正确的食用方法及禁忌是什么?
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正确的食用方法及禁忌是什么?黄芪有什么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功效作用?黄芪的正确食用方法怎么吃最好?黄芪哪些人不能吃,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黄芪是什么东西: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是豆科黄芪属植物,又名东北黄芪、绵芪、膜荚黄耆等,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花冠黄色或淡黄色,瓣片长圆形;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顶端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7-9月。
二、黄芪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功效作用:
(一)黄芪的营养成分价值:
黄芪的营养成分一般有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
1、多糖:
黄芪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化合物,如天门冬氨酸葡萄糖聚糖、甜菜红碱多糖等,这些多糖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并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黄酮类化合物:
黄芪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芪黄酮、异黄酮、黄芪素等,对心血管健康和免疫功能有益。
3、氨基酸:
黄芪中富含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二)黄芪的药用价值:
黄芪根可入药,据《中国药典》记载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7]《中药大辞典》亦有记载其主治:“主治一切气虚血亏之证,如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盗汗、水肿等。
(三)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
1、 补气升阳:黄芪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尤其适用于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以及便血崩漏等症状。此外,黄芪还可以补气生血、摄血、温中、除热,适用于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中焦虚寒证、气虚发热证等多种病症。
2、 固表止汗:黄芪能够补脾肺,温分肉,固表止汗,适用于脾肺气虚、自汗、盗汗、黄汗等症状。
3、 利水消肿: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4、 生津养血:黄芪能够补气生血,适用于劳倦内伤、气亏血虚、血虚阳浮、肌热面赤、脉大无力等血虚发热证,以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双亏、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5、 行滞通痹:黄芪具有补气行滞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滞、风湿痹痛、麻木拘挛、中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等症状。
6、 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黄芪能够补气生肌、托毒排脓,适用于疮疡脓成不溃、证属气血不足者,以及疮口久不愈合等症状。

三、黄芪的正确食用方法怎么吃最好:
1、 泡水喝: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将黄芪切片,取适量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然后当作一般茶饮来喝。黄芪泡水可以反复冲泡,直到味道变淡。
2、 煎汤:将黄芪与其他药材(如红枣、枸杞等)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汤汁饮用。这种方法可以将黄芪与其他药材的功效结合起来,发挥更好的效果。
3、 煮粥:在煮粥时,可以将黄芪切片或打成粉末,与米一同煮。这样可以使黄芪的营养成分充分溶入粥中,便于人体吸收。
4、 炖肉:在炖肉或炖鸡时,可以加入适量的黄芪。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能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
5、 泡酒:将黄芪放入酒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饮用。这种方法适合喜欢喝酒的人,但需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过量。
四、黄芪哪些人不能吃,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1、实热患者。实热患者可能出现面红目赤、口舌生疮、语声洪亮、大便秘结,不适合食用黄芪。
2、虚热患者。如果出现手足心热、潮热盗汗患者,也不适合食用黄芪,由于黄芪本身具有较强的补气、固表作用,如果体内有热再进行补气,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3、炎症患者。由于炎症可能存在实热或虚热,例如气管炎或咽喉炎等炎症,只要有实热表现,也不太适合用黄芪进行补气。
4、特殊人群。例如孕妇等人群不要使用黄芪,孕妇如果补气过量,可能出现其它问题,如果妇女经期出血量较大,本身属于月经量较多的人,再服用黄芪补气,可能会月经过多。
总结: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正确的食用方法及禁忌是什么?黄芪有什么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功效作用?黄芪的正确食用方法怎么吃最好?黄芪哪些人不能吃,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以上就是详细介绍。
一、黄芪是什么东西: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是豆科黄芪属植物,又名东北黄芪、绵芪、膜荚黄耆等,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花冠黄色或淡黄色,瓣片长圆形;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顶端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7-9月。
二、黄芪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功效作用:
(一)黄芪的营养成分价值:
黄芪的营养成分一般有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等。
1、多糖:
黄芪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化合物,如天门冬氨酸葡萄糖聚糖、甜菜红碱多糖等,这些多糖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并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黄酮类化合物:
黄芪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芪黄酮、异黄酮、黄芪素等,对心血管健康和免疫功能有益。
3、氨基酸:
黄芪中富含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二)黄芪的药用价值:
黄芪根可入药,据《中国药典》记载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7]《中药大辞典》亦有记载其主治:“主治一切气虚血亏之证,如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盗汗、水肿等。
(三)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
1、 补气升阳:黄芪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尤其适用于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以及便血崩漏等症状。此外,黄芪还可以补气生血、摄血、温中、除热,适用于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中焦虚寒证、气虚发热证等多种病症。
2、 固表止汗:黄芪能够补脾肺,温分肉,固表止汗,适用于脾肺气虚、自汗、盗汗、黄汗等症状。
3、 利水消肿: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4、 生津养血:黄芪能够补气生血,适用于劳倦内伤、气亏血虚、血虚阳浮、肌热面赤、脉大无力等血虚发热证,以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双亏、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5、 行滞通痹:黄芪具有补气行滞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滞、风湿痹痛、麻木拘挛、中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等症状。
6、 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黄芪能够补气生肌、托毒排脓,适用于疮疡脓成不溃、证属气血不足者,以及疮口久不愈合等症状。

三、黄芪的正确食用方法怎么吃最好:
1、 泡水喝: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将黄芪切片,取适量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然后当作一般茶饮来喝。黄芪泡水可以反复冲泡,直到味道变淡。
2、 煎汤:将黄芪与其他药材(如红枣、枸杞等)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汤汁饮用。这种方法可以将黄芪与其他药材的功效结合起来,发挥更好的效果。
3、 煮粥:在煮粥时,可以将黄芪切片或打成粉末,与米一同煮。这样可以使黄芪的营养成分充分溶入粥中,便于人体吸收。
4、 炖肉:在炖肉或炖鸡时,可以加入适量的黄芪。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能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
5、 泡酒:将黄芪放入酒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饮用。这种方法适合喜欢喝酒的人,但需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过量。
四、黄芪哪些人不能吃,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1、实热患者。实热患者可能出现面红目赤、口舌生疮、语声洪亮、大便秘结,不适合食用黄芪。
2、虚热患者。如果出现手足心热、潮热盗汗患者,也不适合食用黄芪,由于黄芪本身具有较强的补气、固表作用,如果体内有热再进行补气,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3、炎症患者。由于炎症可能存在实热或虚热,例如气管炎或咽喉炎等炎症,只要有实热表现,也不太适合用黄芪进行补气。
4、特殊人群。例如孕妇等人群不要使用黄芪,孕妇如果补气过量,可能出现其它问题,如果妇女经期出血量较大,本身属于月经量较多的人,再服用黄芪补气,可能会月经过多。
总结:黄芪的功效作用与主治,正确的食用方法及禁忌是什么?黄芪有什么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功效作用?黄芪的正确食用方法怎么吃最好?黄芪哪些人不能吃,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以上就是详细介绍。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930591899@@qq.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