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是什么,有什么功效作用好处血液是什么东西,有啥营养价值,主要能治什么病?血液的正确吃法,食用方法怎么吃?血液的用法用量,怎么吃效果最好?血液的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血液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是什么,有什么功效作用好处
鹿血,是鹿科动物梅花鹿和马鹿的血液。其性热,味甘、咸。具有益精气,补阳气,止血的功效。对于精血虚亏,阳气不足,头昏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等症有治疗的作用。鹿血含有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大脑功能的作用。而含有的白蛋白和球蛋白,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血液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是什么,有什么功效作用好处?血液是什么东西,有啥营养价值,主要能治什么病?血液具有比较多的功效作用及用途,血液的详细功效与作用如下:
(一)血液的营养成分价值:
1、蛋白质
①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确保水分在血管内,肝功能受损时其合成减少,可能引发水肿 。
②球蛋白:α和β球蛋白运输脂类、维生素等;γ球蛋白作为抗体,在病原体入侵时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
③纤维蛋白原:血管受损时,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
2、糖类:主要为葡萄糖,经血液循环至全身细胞,通过代谢氧化分解,为机体如维持体温、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供能。人体血糖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保持相对稳定 。
3、脂类
①甘油三酯:是体内储能的主要形式,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运输至各组织细胞氧化供能 。
②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维持其稳定性和流动性,也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
③磷脂:作为细胞膜主要成分,具有乳化作用促进脂肪消化吸收,还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 。
4、维生素:血液中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及B族维生素等。它们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二)血液的药用价值与相关配伍:
1、传统医学方面
①鸭血:在传统记载中,可与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中药配伍,助于缓解热毒炽盛引发的咽喉肿痛、牙龈出血等。
②猪血:常与熟地、当归等养血滋阴中药搭配,调理血虚导致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2、食品烹饪方面
①鸭血:经典搭配是豆腐,二者切块焯水后,加调料炖煮,口感丰富,味道鲜美;也常与粉丝搭配,制成鸭血粉丝汤。
②猪血:猪血与韭菜搭配,将猪血切片,韭菜切段 ,先炒猪血后放韭菜,调味后快速翻炒,香味独特。
(三)血液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1、运输功能
①营养物质:将肠道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基础 。
②氧气: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在肺部,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随着血液循环,氧合血红蛋白运输到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处释放氧气,供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
③代谢废物:收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肌酐等。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尿素、肌酐等含氮废物运输到肾脏,经过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
2、调节功能
①维持酸碱平衡: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如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₂CO₃/HCO₃⁻)、磷酸盐缓冲系统(NaH₂PO₄/Na₂HPO₄)和血浆蛋白缓冲系统等。这些缓冲物质能够抵抗体内外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影响,维持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 - 7.45之间。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缓冲物质中的碳酸氢根离子(HCO₃⁻)会与酸性物质中的氢离子(H⁺)结合,形成碳酸(H₂CO₃),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液pH值的稳定;当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缓冲物质中的碳酸会与碱性物质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水,从而维持血液pH值的稳定 。
②调节体温: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能够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将这些热量运输到体表,通过皮肤的散热作用(如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散热速度,以保持体温;当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提高皮肤的散热速度,以降低体温 。
防御和保护功能
③免疫防御:血液中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如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和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以及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这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人体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以及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从而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
3、凝血与止血:当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启动凝血过程。首先,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血管处,形成血小板血栓,暂时堵塞血管破损处,减少出血;同时,凝血因子在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和破损血管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最终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将血细胞和血浆成分包裹其中,形成血凝块,进一步堵塞血管破损处,达到止血的目的 。当血管破损处修复后,血凝块会逐渐被溶解吸收,恢复血管的通畅 。

二、血液的正确吃法,食用方法怎么吃:
血液的正确吃法,食用方法怎么吃?血液的制作方法怎么做?血液的用法用量,怎么吃效果最好?血液的吃法种类非常多,接下来介绍血液的正确吃法。
1、酿酒
食材:1250克黄精、1000克黄茂、500克人参(去芦)、200克炒莱菔子、200克五味子、750克陈皮、200克炒白术、500克高良姜、100克肉桂、200克炒苍术,85克鹿角胶、65克丁香、100克淫羊藿,65克红花、19千克白糖、50度白酒250千克、鹿心血70千克
做法:除血液、白酒、白糖外,上面所说的14味药都要弄碎,之后装到布袋中,放到罐子里或者找个其它的容器,之后再把白酒放到刚刚准备的容器中,把容器密封,需要所处的环境是15摄氏度左右,夏天放30天,其他季节放40天,每天搅拌一次,之后把布袋取出,进行压榨,榨出汁液澄清后,取上清液与浸液合并,加血液与白糖搅拌在一起进行溶解,再次密封,静置45天,之后过滤,灌封。也可以采取预热冷浸法:除血液、白酒、白糖外,将以上14药酌予碎断,装入布袋,放到罐子或者其它容器里,加入白酒盖严,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至沸,在它热的时候取下,全部倒入缸等容器中,密封,室温保持15℃以上,夏天30天,其他季节40天,每天搅拌一次,取出布袋压榨,榨出汁液澄清,取上清液与浸液合并,加入血液、白糖搅拌溶解,密封,静止15天,过滤、灌封,就可以了。
三、血液的副作用和禁忌有哪些,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血液的副作用和禁忌有哪些,对人体有没有危害?一般血液的副作用与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1、具有抗衰老、抗疲劳的作用。口服血液能促进性器官的生长,保护副性征,还能在多种氨基酸的参与下,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壮骨骼、防牙齿松动和脱落的功能。
2、血液具有补血功能。经实验动物证实,口服血液对失血性贫血有明显的补血作用,并有明显的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能激发骨髓造血功能。
3、长期服用血液有激素样作用,能提高血清睾酮含量,提高机体性功能等。可以看出,现代研究与我国传统医学对血液治疗作用的认识不谋而合。
4、可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并能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大脑功能、提高抗疲劳的能力。在血液中,因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较高,故服用后,不仅可激活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可增强免疫细胞的识别、清除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总结:血液的功效作用功能主治是什么,有什么功效作用好处血液是什么东西,有啥营养价值,主要能治什么病?血液的正确吃法,食用方法怎么吃?血液的用法用量,怎么吃效果最好?血液的副作用禁忌与注意事项有哪些?以上就是血液的相关介绍。